首页 > 意见建议 > 正文

人民的关切代表的呼吁——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建议扫描(二)

稿件来源:人民之声报 发布时间:2018-04-09 15:32:13

  啥时候自家门口的高铁也能四通八达,啥时候不再担心我们美丽的月牙泉因缺水而干枯,啥时候乡里人看个病不再这么难心,啥时候孩子们能就近选择更多的“双一流”高校……这些甘肃老百姓最关切、最烦心的事,也是我省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人大代表关注并大声呼吁的事。代表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认真履职,力争把这些事一件一件解决好,使陇原人民的生活随着国家发展一年比一年更好。
 
  完善国铁路网加快国铁联络线建设
 
  2017年7月9日,宝兰高铁的开通运营,打通了我国高铁横贯东西的“最后一公里”,促进了入甘客流量大幅增加——全年发送旅客547.9万人,日均发送旅客3.1万人;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开通后,将“一带”和“一路”、中亚西亚和东南亚连接在一起,开辟了一条西南西北距离最短、最便捷的铁路大通道,极大地缓解了西北、西南运能不足矛盾——通过兰渝铁路发送货物561.5万吨,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宝鸡至兰州、兰州至重庆等干线铁路相继建成投运,中卫至兰州铁路开工建设,银川至西安、敦煌至格尔木铁路等一批在建项目加快实施,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035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153公里,为我省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通道和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提供了重要支撑。但目前,尚有甘南、临夏两个自治州不通铁路,严重制约发展。同时,甘肃陇东片区(庆阳、平凉、天水、陇南)连接陕西、宁夏、四川等省区,是陕甘宁革命老区、六盘山、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铁路也是该区域加快脱贫攻坚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中,平凉、庆阳至兰州高铁,宝兰高铁与兰渝铁路联络线是该区域联系西北至西南、华中地区的重要通道。这两个项目的实施,对于完善国铁路网结构,增加甘肃铁路网密度,打通甘肃东部地区纵向运输通道,构建互通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甘肃脱贫开发进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甘肃代表团建议: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发改委加快推进平凉、庆阳至兰州高铁,宝兰高铁与兰渝铁路联络线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日获批实施。
 
  此建议连同甘肃代表团提出的《关于支持兰州至合作铁路及早复工建设的建议》《关于支持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尽快开工建设的建议》一起,被作为以全团名义提出的重点建议提交大会。
 
  加快推进“引哈济党”工程前期工作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保护敦煌生态,不仅仅是敦煌地区的问题,更是保障河西走廊的关键所在,特别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心下,2011年6月,国务院批复实施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2020)》。《规划》批复实施以来,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的正确指导和大力帮助下,项目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各项工程进展有序。通过重点工程的实施,敦煌盆地地下水开采量得到有效控制,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灌区农业用水量逐年下降,河道生态下泄水量逐年增加,河道末端干涸多年的哈拉诺尔湖湖面开始恢复,敦煌生态治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引哈济党”工程是《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2020)》的控制性工程,也是国务院“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规划从苏干湖水系的大哈尔腾河,年调水1亿立方米,入疏勒河水系的党河。该工程项目建议书于2012年12月21日通过水利部行业技术审查,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完成项目评估。2015年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根据评估意见复函甘肃省发改委,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工程调水规模、调水对调出区生态影响及工程建设的经济合理性等三方面的项目前期补充工作。
 
  按照国家发改委复函要求,我省联合青海省委托中国水科院等单位完成了相关补充论证工作。论证指出,调出区苏干湖流域水资源总量4.93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为1.78亿立方米,该水量可支撑“引哈济党”调水和青海冷湖地区发展需求的水量上限。调入区敦煌盆地最低生态需水0.8亿立方米,难以通过本地水量压缩解决缺口。当调水规模达到1亿立方米时,对调出区生态影响在可控范围内,调水工程不存在重大的环境制约因素。论证建议,“引哈济党”工程多年平均调水规模0.9亿立方米,既可基本保障调入区生态用水需求,又能减少对苏干湖生态的不利影响。2017年10月28日,我省将相关补充论证上报水利部。2018年1月底,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对工程补充论证报告进行讨论,并印发会议纪要,同意补充论证报告相关结论。
 
  为此,甘肃代表团建议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加快项目论证报告和建议书的审查、审批,争取项目早日立项建设。这也是甘肃代表团以全团名义提出的6个重点建议之一。
 
  加大对甘肃省生态建设支持力度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是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和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是西部乃至全国生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实生态后盾。特别是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的祁连山地区,是西部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功能地位十分重要。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国家生态战略部署,把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狠抓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全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以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草原治理为重点的保护与恢复工程生态效益逐步显现,以兰州为代表的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取得重大成效,完成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阶段性任务。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务院祁连山生态环保专项督查后,甘肃省委、省政府迅速研究制定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四年三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全力推进问题整改。目前,祁连山保护区144宗矿业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本完成;42座水电站全部完成分类处置,25个旅游项目完成整改和差别化整治。
 
  但由于我省是全国自然生态类型最为复杂和脆弱的地区之一,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弱,生态的脆弱性、战略性、复杂性在全国都属典型。因此,生态保护任务非常艰巨。目前,我省有47个县市区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约90%。由于历史上长期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影响,全省45%的国土荒漠化,28%的国土沙化,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6%。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湿地萎缩、冰川消融等生态问题类型多样,地质性破坏、气候性破坏等生态因素相互叠加,特别是祁连山保护区局部植被退化、生态脆弱性增加等问题更加突出,要完成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山水林田湖草试点项目建设,还需投资276亿元,其中仅矿业权、水电站退出就需资金131亿元,而我省财政困难,收支矛盾突出,生态建设项目资金短缺,已形成生态治理的最大瓶颈。
 
  为此,张智军等代表建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新中国”战略和国务院《研究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查和保护修复工作的会议纪要》精神,建议财政部加大对我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力度。
 
  加快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
 
  随着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东西部地区高校发展分化趋势更加明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部地区呼唤和期待着一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因此,马晖玲等代表建议,“双一流”建设应在坚持公开公平竞争的前提下,突出服务国家战略,兼顾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强化政策指挥棒,引导高校内涵发展。强化资源统筹,支持西部高校尽快补齐短板、厚植发展基础。
 
  针对中西部高校在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和资源保障上依然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马晖玲等代表希望从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上予以倾斜支持。
 
  马晖玲等代表建议,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中增设单独名额,设立西部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等专项指标,解决西部高水平人才匮乏的窘境;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上,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考虑西部地区及高校实际,给予西部高校单独指标,加快西部高校学位点建设;支持区域一流学科加快发展。国家在“双一流”建设中,对那些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势特色明显、可比性指标较好的区域性一流学科,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促进不同梯队、层次的高校及学科共同发展和进步,构建全国高等教育一盘棋、学科生态和谐共生的良好发展局面;教育部等国家相关部委加大“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省部共建高校”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我省的支持力度,将我省更多高校纳入以上政策支持范围,进一步夯实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基础,提升高校基础能力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缩小办学差距。继续加大对西部高校的经费投入,增加中央转移支付并提高用于高等教育的资金比例,完善地方高校拨款制度,合理配置专项经费,大幅度增加生均拨款,使12000元的生均标准(不含专项经费)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
 
  增加甘肃省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学生招生规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要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从而解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甘肃等中西部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总体滞后,医疗卫生人才短缺问题尤其突出,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对此,郭玉芬等代表大声疾呼:“目前的人才状况不仅是匮乏,还面临断档,如无有效举措,甚至会出现在基层没有医生看病的窘境。”
 
  郭玉芬等代表用详实的数据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我省本科医学院校少、招生规模小,多年来,我省本科临床医学生靠兰州医学院培养,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前每年招生1800名,全是甘肃生源,毕业后近90%在甘肃就业,现在省市县医疗机构中的骨干大多是兰州医学院的毕业生。2004年,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后,年招生规模缩减为500名左右,且甘肃生源只占30%,大部分又考了研究生,致使甘肃县级医疗机构十几年分不到一个西医本科生,甘肃省内自己的医学本科生在本省的就业率不到20%。这直接造成三大突出问题:
 
  一是我省卫生人力总量不足。甘肃省现有卫生技术人员13.5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31万人,注册护士5.06万人,其他技术人员3.14万人。全省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5.18人(全国6.11)、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04人(全国2.31)、每千人注册护士数1.94人(全国2.54),均居全国后列且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我省甘南、临夏、陇南、定西、庆阳等贫困地区卫生人力资源更加匮乏。面对日益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卫生人才捉襟见肘,问题非常突出,形势极其严峻。特别是县及以下医疗机构临床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严重短缺,仅占现有人员的6.6%,临床医学本科人才缺口约为1.5万名。
 
  二是卫生人力结构性矛盾突出,全科医生短缺。按照国家确定的到2020年每万人配备3名全科医生的要求,我省需要培养8100名全科医生,缺口4327名;到2020年,我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将毕业1650名,仍相差近3000名。按照到2030年每万人配备5名全科医生的目标,需要培养13500名,平均每年至少培养1000名。
 
  三是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较大困难。由于地域环境、机构编制、薪酬待遇、发展平台等因素制约,甘肃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补充难度较大,人才吸引乏力,流失严重。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体学历水平较低,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人才队伍差异较大。
 
  为了尽快解决上述突出矛盾和问题,郭玉芬等代表出了一个实招:建议增加甘肃省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学生招生规模。郭玉芬等代表认为,实践证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已成为我省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医学本科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的一项切实可行的有效举措。
 
  为此,郭玉芬等代表还分析了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能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缺少合格医生的问题。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医学院招收农村生源,学生入学前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签订协议,在医学院校接受5年的免费医学教育后,履行合同回当地乡镇卫生院服务一定年限。这符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人才培养实际。
 
  二是能够实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2010年,国家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以来,甘肃省已招收订单定向医学生3034名。其中,临床医学2424人,中医学610人,由兰州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承担培养任务。截至2017年,已累计毕业810名,其中:兰州大学510名,到岗履约460名,履约率90%;甘肃中医药大学300名,到岗履约297名,履约率99%。到岗的毕业生全部在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绝大多数正在参加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鉴于甘肃卫生人才发展现状,郭玉芬等代表建议,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在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时,一是将甘肃省的医学生年培养计划增加到1500名左右;二是对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县的考生在招生政策上给予更大倾斜,在享受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降分录取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当地的培养需求,进一步降低录取分数,以确保有足够的本地生源;三是扩大招生规模后,将培养院校由兰州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扩大到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医学院和河西学院等5个院校共同承担。(本报记者 薛文阅)